怀旧之道·江门、中山
穿行于历史的长廊
赤坎商邦的盛极一时、国父孙中山的孩提痕迹、青涩纯朴的知青年华……沿着开平、中山、江门绿道沿线行走,一个世纪的南粤岁月在不经意间就已悄悄重温。
●文/何烨炜 兰馨月 ●图/林志达
《让子弹飞》的匪军钩心战是不是还荡漾在心?剧中张牧之大显神威的碉楼是不是令你倍感神往?是的,碉楼曾经经历过枪火,经历过动荡,但它的背后还有着很多岭南文化底蕴,这些在《让子弹飞》里是无法读懂看透的。开平的每栋碉楼都有着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历史,都曾印证着开平一带作为岭南商贸强镇、西洋文化进入窗口的过去。
承载历史的开平绿道
和别处不同,开平的绿道并不适合运动型骑行。第一是它并没有给你提速的空间,第二是它基本上都是穿插在村间水田,略为颠簸的路况并不适合快速行进。把绿道、碉楼、古镇、休闲四者合一,让更多的人通过碉乡绿道之旅,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独特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开平碉楼,推动开平市旅游事业发展,提高广大市民对环保、低碳生活的认识和关注,这才是开平绿道建造的目的所在。
赤坎:商都残月
开平曾是水上交通枢纽,而开平绿道赤坎段所在的赤坎镇则位于开平中心。这段绿道从赤坎旧镇开始,沿着潭江干流穿城而过,直至乡郊的水田碉楼,一路走过,景观仿佛进行着上世纪50年代到10年代的时光倒流。
从水路上来说,赤坎上接恩平、阳江,下通三埠、江门、新会、广州以及港澳,船只来往频繁,蔗糖、丝绸、铜铁制品、药材贸易在当地非常盛行。而赤坎镇又处于乡村包围之中,从各处到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人口日渐密集,加上出国经商者侨眷很多,侨汇畅通,购买力强,赤坎就成了岭南地区生意人必到之地,也是中外货物的交易重镇。据历史资料记载,赤坎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了小火轮、敞篷汽车等高级交通工具,40年代更是有了电话、汽车公司等,繁华程度可见一斑。但随着日军侵华、内战两次动荡后,赤坎的繁华已经不再,剩下的只是一座座孤独的碉楼和延绵沧桑数公里的斑驳骑楼。窄窄的街道和高耸的骑楼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站在中间,你依稀还能嗅到当年赤坎富甲一方的繁盛气息,强烈地提醒你它曾经的存在。虽然绿道并没有深入镇中心,但开平绿道的奥义不在于赶路,而是休憩品味。绕道进入,在充斥着浓浓岭南气息的食肆中寻找一家小店休息片刻,细细品味一下当年的岭南风情,想象一下近百年前的喧哗,赤坎绿道才算不枉此行。
自力村:土木乾坤
沿着绿道离开赤坎镇向西南骑行大约五公里,穿过315国道,“子弹”迷们最向往的自力村就在眼前,云幻楼、铭石楼等在剧中唱大戏的著名碉楼林立其中。
开平很多村落都处于河滩地中,地势低洼,尤其是西南方,而西北方又有山地紧依,在风水学中被视为“后有山、前有水”的坐西北朝东南坐向,因此村民一直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而上世纪初开平的繁华似乎也印证了他们的观点,只是未能长久。尽管如此,碉楼的建设还是很有讲究的,其中更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香味。
开平最早的碉楼叫迎龙楼,矗立在三门里村中轴线的后方,坐西北朝东南,楼高三层,砖木结构。第一、二层用大型红砖砌筑,是明朝原构。第三层于1920年重修时改用青砖加建,并用水泥加固,四角突出,每角均有枪眼。在迎龙楼旁边地上,还设有“玄武神位”,表明村民视此楼为“靠山”。 迎龙楼曾在避免洪涝和防匪盗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以自力村为例,因为后面远方没有山丘,地势平坦,因此村里的房屋坐向基本坐西北朝东南,保持坐乾向巽的八卦朝向,并在村前开挖池塘,形成“四水归塘”(洗濯和排水,养鱼和水禽)的吉祥布局。村后则密集建造碉楼作为“靠山”,营造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这样村里就能拥有“风水宝地”的条件,也解释了为什么碉楼都是密集于村子西北角的原因了。
虽然自力村建造了很多精美又坚固的碉楼,但实际上,这些碉楼过去并不常常住人。村民平时都是住在村子的平房里。上世纪初的开平处于台山、新会、恩平、江门间的“四不管”地带,商业昌隆,土匪抢杀也猖獗,只要发生抢掠事件村民都会迅速躲进碉楼,里面的食物和水足够坚守一个月,使土匪无计可施。后来很多外出经商的村民衣锦还乡后为了保存一家大小性命及万贯家财,就耗巨资建造精美又坚固的碉楼,平时就直接住在里面,云幻楼和铭石楼就是其中之一。
看得再多,思考得再深,在历史面前,没有任何东西是比得上亲临体会来得深切。一条设计得如此巧妙的历史怀旧线路已经放在你面前,骑行和回顾历史的双重乐趣可以同时体验得如此轻易,如果自认是文化青年的话,你一定知道该如何走这条绿道了。
?
大西坑寻找知青树
知青,一个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词,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命运。尽管艰辛,尽管痛苦,但大多数当年下乡的知青在30年后都会怀念起那段岁月,都怀念起当时的事、物,尤其是人。
江门大西坑,如今江门绿道6号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30年前曾是江门知青挥汗洒泪的地方。郊区人民公社一声“开发大西坑”, 100多名年轻人就把青春的热情和记忆留在了这里。看着如今大西坑绿道风景区密集的林木和茂盛的花卉,有谁又能想象30年前这里是何等荒芜?而当时的知青们又怎敢想象,30年后,这里真的变成了旅行者的乐园?
绿道文化初成
大西坑风景区中设有5.8公里绿道,环绕大西坑水库一圈,步行走完全程大概1个半小时。沿途山水也非常养眼,有两个驿站可供游客休息放松,其中于绿道起点处的驿站还有自行车租赁服务。这条绿道走的是郊野路线,原来的环山土路被修葺一新,铺上了水泥,并在路的两旁画出了双向自行车线,中间为行人通道,两旁的护栏也已安装完毕,骑行其中,既舒适又安全。这段绿道整条线路都置身于山和水之中,让人顿生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冲动,是一条慢节奏的骑行绿道,很适合一家人集体出游,因此每周坚持来进行锻炼的市民不在少数。不少周边地区的民众特地从市区开车来大西坑,或骑行或步行,带着骑着儿童自行车的孩子沿路漫步的画面也随时可见,大西坑的绿道健身文化已然形成。
知青驿站的追忆
走进大西坑绿道,大约深入2公里左右,一个外观充满了“文革”气息的驿站一定会吸引你的驻足,老旧的驿站外墙的毛主席头像和“为人民服务”字样赫然醒目。这个绿道驿站由当年的知青林场改造而成,当年建造的石室、宿舍、篮球场、厨房以及农具房等如今依然保留着:农具房里摆放着犁、锄头、水桶等农具;场部的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以及“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好”等宣传画,桌子上摆放着闹钟、算盘和老式收音机;宿舍里摆放着水壶、盘子、脸盆,以及知青用过的衣柜。衣柜上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黄色大字。场部的外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黑板上写了一个当年的通知,那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不禁浮想联翩。还有那棵在厨房边上,见证了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变迁的“知青树”。
家住大西坑脚下的谢永贤老人今年60岁了,说起知青场,他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这棵树:“那时这棵树大概20年树龄。我经常到知青场来找知青们玩。他们白天在山里种树、种农作物,晚上就在这棵榕树下乘凉、聊天,后来,这棵榕树就被人们称作‘知青树’。”后来上山下乡运动结束,知青们各自回到了城镇,知青林场也变得冷清,但“知青树”却依然守候着,等待着那些曾经照料它的知青们回来重温那段艰苦,但难忘而温馨的岁月。
“知青树”等到了。如今这条绿道,正是江门市政府为了重温、纪念知青文化而特意修筑的,当年的知青站如今已成为知青博物馆,而这条绿道,也是博物馆项目的一部分。也正是这条绿道,引领着一批批当年的知青重返故地,重温着那一段段青涩、纯朴而奋进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