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4年 03月 19日 10:30    游遍天下
 

    生活中的工夫 寻访潮州工夫茶

    ●文/ 岳然 ●图/ 梁珅三

    潮州工夫茶的基础是家庭,因为有了家庭式的传承,工夫茶才能传承下来。它最深层的内涵正是家族的凝聚力和家庭的纽带。只要家在,工夫茶就不会失传,不会断层。

    ——陈香白

    “工夫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潮汕籍同事如此形容工夫茶对她的意义。

    从北到南,到过不少茶产地,也曾每每看到主人家用茶殷勤待客,在氤氲茶香中感受其中的茶香、人情和自然道场。对工夫茶,则一直好奇。印象里,喝工夫茶,多少有点附庸风雅和奢侈。为什么潮汕人会这样费时费力喝茶呢?究竟是工夫茶还是工夫茶呢?什么样的茶才能冲泡工夫茶呢?

    来到广东,同事的回答让我对工夫茶有了新的认识。她的父母早年离开潮州,久居深圳,却一直没有改变爱喝工夫茶的习惯,到了她年轻的这一代,一家人围坐一起,冲泡工夫茶是从小到大的家庭画面。尽管现在她也爱喝咖啡,但是和家人一起喝工夫茶的美好时光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据说远游的潮汕人即使到了海外,也会随身带着一套工夫茶具,“一喝起这茶,就会想起家乡,想起生你养你的土地。”

    饮茶在潮州

    到了潮汕大地,则让我见识了工夫茶的影响力。在潮州,茶叶店和茶馆随处可见。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生意公差,寒暄过后,都会搬出茶具,来泡工夫茶,包括卖鱼的鱼贩、做牛肉丸的师傅、小吃店店主的桌子上也都放着一副工夫茶具。中饭过后来几杯,晚饭过后再来几杯,来了客人更要来几杯。茶具也许有精致粗糙之分,可冲泡工夫茶的娴熟却是各不相让。客人来访,暑天一杯茶,生津止渴;寒日一杯茶,暖手熨心。水汽氤氲中,笑语融融,茶香依依,茶话娓娓。

    为了一探潮州工夫茶的渊源,我们这次特地拜访了潮州工夫茶传承人,76岁的陈香白先生。老先生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他家的巷口迎接我们一行五人的到来,然后带我们来到他的家里。他的家不算大,古香古色,除了各种各样的茶具和茶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房内的一万多本藏书了,因为书架放不下,只好错落有致地放在地上。他在客厅,一边泡茶,一边妙趣横生地开讲工夫茶话。他的太太则在房间内外忙进忙出,一直微笑着,不多说什么。

    “工夫茶,讲的是时间和技艺,所以不应该是工夫茶。”陈先生一开始就解答了我的疑问。虽然今天,潮州成为工夫茶的传承地,但陈先生告诉我,工夫茶的发源地其实并不在潮州。

    据清代《潮嘉风月纪》所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茶经(即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香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见,中国的工夫茶艺,在盛唐陆羽著《茶经》时便已经形成,到了宋、元进一步发展,至明代臻于完善并进入鼎盛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茶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移,江南城镇的茶楼、茶社日渐增多,茶事鼎盛。“江浙商人把茶具随身一带,跨过山去到闽北做生意,把工夫茶文化也慢慢传了过去,到了闽中,最后到了闽南,然后就传到粤北,到了广东跟福建交界的地方,再向南,就到了粤东的潮汕地区。越往后推,工夫茶区越见缩小。”

    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年间,社会重商倾向登峰造极,人们忙着挣钱,没空慢慢品饮工夫茶,江浙逐渐失去作为工夫茶中心的地位。工夫茶中心区进一步南移,一直移至相对“隔绝”的潮州,终于安定下来,因为再往南就是大海了,并一直流传至今。

    

 
2014年02月号 总第147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欧阳乾
1   2   3   4   5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