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里的娃娃潮剧团
作为潮州第一个从娃娃抓起的潮剧团团长,李任辉并不执着于培养潮剧的所谓传人,他的想法其实更多的是为培养能欣赏潮剧的观众,让潮汕人从小感受地方文化,将来懂得介绍推广潮剧,更大的目标是让在潮人的地方都有潮剧。
每个周六下午经过潮州老街义安路一座骑楼下,总会听到从二楼窗口飘荡出稚声稚气的潮剧唱腔。这里就是潮州小天使潮剧团,那天特别巧,正是小演员们的排练时间。
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潮州的一些有识之士更是竭尽全力保护家乡的传统艺术,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小天使潮剧团”。小天使潮剧团团长李任辉曾经在广州学习美声,却也是一位颇资深的潮剧“票友”,从小便酷爱潮剧,四处寻师学艺。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传统潮剧陷入低迷境地。尽管老辈们依然对潮剧情有独钟,但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几乎难觅踪影。
从2004年创办之日起,剧团里的教师们根本没想过靠授艺赚钱,只要孩子愿意学,没有工资领也心甘。
老师们的辛劳没有白费,几年来,剧团不仅活跃于潮汕地区的舞台,还多次走出境外,在许多少儿艺术比赛中脱颖而出。至今,剧团已培训学员两百多名,有的好苗子还输送到专业潮剧院校继续深造。
剧团规模大了,名声也响了,可剧团的公益性质却一直没变。如今,剧团这四五十个小学员中,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是免费学艺。李任辉觉得,只要这些孩子能传承潮剧文化,那一切辛劳都值了。
李任辉12岁的女儿学潮剧已经五六年,在剧团常担任重要角色,李任辉一边让女儿学潮剧,一边学钢琴,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大众的文化同样要学,这也许就是新潮州人最真实的想法。
薄如纸,明如月
—— 一年一潮瓷
●文/兰馨月 ●图/任子
千年窑火得以传承,如今的潮州已有“中国瓷都”之称,潮瓷对潮州的意义早已超越其历史价值。
潮瓷的历史始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但唐代潮州城北郊瓷窑的出现,才标志着潮瓷文明的开始。到北宋时,潮州城北郊窑床连亘四里,共有99条窑,号称“百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