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窑村”始于唐,盛于宋,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每当点火开工时,“韩江两岸窑火相映,蔚为壮观”。当时的“内外销”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灯、炉、杯、壶、盒、豆灯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术瓷。自1953年以来,先后发掘龙窑十座,阶级窑一座,最大的龙窑残长79.5米。出土瓷器中,有被列为一级藏品的“麻姑进酒”,有饰以八字胡的观音塑像。最宝贵的是在像座上刻有宋代年号及匠工姓名的几尊释迦牟尼佛像。
喝茶也是生活
——工夫茶里的功夫
●文/Jerome ●图/林志达
主人开始行茶时,将四只小小杯子并围一起,以饱含精茗的小壶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至七分满。此时二泡之茶水亦应恰好完毕。此种行茶方法称为“关公巡城”。而到最后余津,亦需一点一抬头地点入四杯之中,称为“韩信点兵”……
春风初沏八分耳,秋月长谈一缕香。
春风秋月,良辰美景,沏一壶好茶,斟上八分满,三二良朋,静坐闲谈,茶香缭绕,慢慢品茗,好不快哉!
品工夫茶在潮汕地方是很地道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其地位就如一日三餐一般,甚至是头等大事,平时一般称茶叶为“茶米”,称喝茶为“吃茶”。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在深圳广州等地,如果看到店面摆了一套工夫茶具的,很大可能老板就是潮汕人。据说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留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
潮州工夫茶,主要指的是极为讲究的泡茶技巧。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常有北方的朋友喝了工夫茶后会说,“你们潮汕的工夫茶太酽,太苦,太烫。”但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最标准的冲茶方式有所谓“十法”,那就是后火、虾须水(刚开的水)、拣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用壶盖把浮于水面的杂质泡沫抹掉)、淋顶。加上“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的洒法。这样泡出来的一杯茶,香味浓郁,滋味醇厚,饮后口中留有余甘。杯茶巡点完毕,主人双手捧茶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此时,也讲“吃”的功夫。无论你味觉如何,不能一饮落肚,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激发起舌上每一个味细胞对茶味的“热情”,充分体味到茶香方能将茶咽下,这才不算失礼。饮完后还要向主人“亮杯底”,一则表示真诚领受主人厚谊,二则表示对主人高超技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