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菜也如其人。这话如何解释,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意味着这方水土对当地人性格与行为方式的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而当地人的性格特征也会反应到他们的饮食生活中来。如果你稍有留心观察,东北菜的特点恰好反映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豪放的粗线条,缺乏细节,口味偏重,“东北菜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造型。”这些话也可以用来形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
“东北菜绝对是有群众基础的一种菜系,”在深圳普及度较高,许多人都爱吃东北饺子和酱骨架,东北春饼和熏肉大饼等。
一张春饼能撕出5层、铺在报纸上能看见下面的字、面“筋道”,卷着菜吃,甭提多爽了!其他的菜分量“特大”,一不小心就“得打包”,价格那是“相当便宜”。喝喝酒,唠唠磕,真是种享受。
虽然深圳与东北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南一北,相距几千公里,东北人和深圳却渊源颇深,1980年特区初建时人口也不过60多万。1983年,两万多名工程兵集体转业到深圳,其中就包括几千名东北人。深圳的大街小巷,无不留下东北建设者的身影,每一块砖,每一寸土地都洒下他们的汗水。
在深圳工作,身边有几名东北同事绝对不稀奇。从祖国的最北方来到最南方,东北人的南下具备着巨大的跨度和勇气。东北人喜欢回忆家乡,假如你是一个好听众,他们愿意娓娓道来。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流行一句话“东北的权,宝安的田”,说的就是在深圳当官的东北人多、宝安区农民的土地多。东北干部南下始于八九十年代,当时从东北调来大批干部支援深圳建设,深圳的几届市领导都有东北人,有人笑称深圳开常委会讲的是东北话,从政府机关到公检法都有大量东北人。新闻单位的东北人也有很多,尤其是电台、电视台主持人被东北人占了一多半。深圳出租车司机人数最多的除了湖南攸县人,就是东北人了,在上沙村,住着上千东北人,如果加上附近下沙片区的东北人,则远远不止这个数。
那时,东北菜和湘菜川菜几乎占据深圳的整个餐饮市场。很多老工程兵都会对当年建设路上的“北国风味大酒楼”还有记忆。1983年初,酒楼在建设路开业,是深圳第一家东北风味酒楼,营业面积3400多平方米,到现在估计也有哪家东北餐馆能超过。小鸡炖蘑菇、凉拌拉皮、东北酸菜、野山菌、酱骨架等纯正东北菜大受欢迎,从中午到晚上,吃饭的人要排队等号,成为当时饮食服务公司时营业最好的餐厅。后来,建设路要建高架桥,北国风味大酒楼被拆掉。据说,原北国风味大酒楼的厨师后来大多进入深圳的五星级酒店。